17.15子曰:”鄙夫可与事君也与(欤)哉?其未得之也,患〔不〕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;苟患失之,无所不至矣。”
”鄙夫”,乡巴佬。鄙是都县一类次级城邑的乡下,住在那里的人当然是乡巴佬。
”患得之”,苏东坡认为,当作”患不得之”(宋沈作喆《寓简》),《荀子·子道》、《潜夫论·爱日》正作”患不得之”,可见应于此句补”不”字。
乡巴佬是苦孩子,本来的优点是淳朴可爱,埋头苦干,干劲特别大,但皦皦者易污,他们受利益驱动,见利忘命,干起坏事来,劲头也特别大。村气,不开眼,最应见世面,但钱关、权关、美人关难过,阶级仇、民族恨一时难报,憋得慌。没见过钱,当然看不开钱。没有,唯恐得不到;有了,难免舍不得;舍不得,就会不择手段,什么烂事都干。这是苦孩子的悲剧。(苦孩子的悲剧)
17.20孺悲欲见孔子,孔子辞以疾。将命者出户,取瑟而歌,使之闻之。
”孺悲”,生卒不详。集解以为鲁人。《礼记·杂记》”恤由之丧,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,《士丧礼》于是乎书。”前人或以孺悲为孔门弟子。
此人拜会孔子,吃了个闭门羹。孔子明明在家,却托辞有病,不见,让通报者出去告诉他。不见就不见吧,还要让孺悲知道他是故意不见,所以把瑟搬出来,故意鼓瑟高歌,让孺悲知道,我就在家,我就不见你。不见的原因是什么?不知道,可能是无人介绍,或孔子对他不待见。这段话很有意思。西方人读了,会非常奇怪。比如英国新教牧师高大卫(davidcollie)翻译过《四书》,他说中国人心中只有君父没有上帝,中国人是喜欢撒谎的民族,孺悲见孔子就是典型例子。
我们中国人喜欢礼,俗话说,”礼多人不怪”,”当官的不打送礼人”,但我们的礼,很多都是虚礼。比如,我们老家,中午,老乡都端着大碗,一蹲一大排,你从街心过,他们照例会说,”吃上俺些饭哇”,这是客气。你呢,也要左右点头,一一答礼,”吃哇吃哇”,绝不能说我不吃,也不能说我吃过了,更不能真的去吃。我在内蒙那阵儿,老乡常说一句话,”请客吃饭是个礼,锅中没下你的米”。(故意不见)
[记住网址 龙腾小说 Ltxsfb.com]